中俄关系不平凡的70年
万成才1
中俄关系走过了风雨兼程的不平凡70年,可以划分为特点鲜明的两个阶段,即1949至1989年是亲密结盟、激烈辩论、全面对抗和实现关系正常化的起伏跌宕的40年;1990至2019年是在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砥砺前行、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的30年。双方从睦邻友好关系、建设性伙伴关系上升到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使之成为互信程度最高、协作水平最高、战略价值最高的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发挥着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基石的作用。2019年中俄关系进入了更高水平、更大发展的新时代。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新时代中俄关系必将得到更好维护和发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二天,苏联宣布承认新中国,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建交后中俄(苏)关系经历了极不平凡的70年,分为特点鲜明的两个阶段:起伏跌宕的前40年和一直向前发展的后30年;2019年,双方隆重纪念建交70周年之际,两国元首共同宣布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启中俄关系更高水平、更大发展的新时代。我们深信,在已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智慧基础上,中俄关系必将得到更好维护和发展,
一、起伏跌宕的40年
中俄(苏)关系的前40年是起伏跌宕、扣人心弦40年,根据不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中苏结为军事政治同盟;中国全面学习苏联,苏联大规模援华;两国在国际上密切合作应对美国为首的西方的挑战并且成效显著。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事件上。
即使在黄金般的密月时期,中苏在一些问题上已出现意见分歧,例如中共对赫鲁晓夫在1956年苏共20大闭幕后不经与各国共产党商量就作关于反对斯大林个人迷信的秘密报告表示不满。
这期间的主要特点是:中苏两党围绕对斯大林功过的评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和对美国为首的西方的政策进行公开的大辫论,突出表现在以下事件上。
2.中国在国内实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备战战略,积极搞“大三线”建设,大批工厂和企业从东北以及东南沿海地区迁移到内地,随时准备迎击来自北方的侵犯。
边境地区的军事互信与裁减军事力量的措施和边界的划定,不但从根本上促使昔日纠纷频扰的边境地区转而成为安定、祥和与共同发展的地区,而且有力推动双边关系全面发展。
[1] ૦万成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