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不平凡的70年

 

万成才1

中俄关系走过了风雨兼程的不平凡70年,可以划分为特点鲜明的两个阶段,即1949至1989年是亲密结盟、激烈辩论、全面对抗和实现关系正常化的起伏跌宕的40年;1990至2019年是在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砥砺前行、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的30年。双方从睦邻友好关系、建设性伙伴关系上升到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使之成为互信程度最高、协作水平最高、战略价值最高的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发挥着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基石的作用。2019年中俄关系进入了更高水平、更大发展的新时代。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新时代中俄关系必将得到更好维护和发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二天,苏联宣布承认新中国,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建交后中俄(苏)关系经历了极不平凡的70年,分为特点鲜明的两个阶段:起伏跌宕的前40年和一直向前发展的后30年;2019年,双方隆重纪念建交70周年之际,两国元首共同宣布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启中俄关系更高水平、更大发展的新时代。我们深信,在已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智慧基础上,中俄关系必将得到更好维护和发展,

一、起伏跌宕的40年

中俄(苏)关系的前40年是起伏跌宕、扣人心弦40年,根据不

同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10年。

(一)蜜月般的黄金10年(1949——1959)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中苏结为军事政治同盟;中国全面学习苏联,苏联大规模援华;两国在国际上密切合作应对美国为首的西方的挑战并且成效显著。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事件上。

1. 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与斯大林举行会谈,主要成果是解除了国民政府1945年8月14日与苏联签署的不平等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毛泽东、斯大林的见证下,周恩来和莫洛托夫签署了新的同盟条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新约的签署极大增强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2. 中国全面学习苏联,苏联大规模援华。在此期间,苏联先后向中国派遣共1.8万名各个领域的专家和顾问,帮助中国建立国家管理制度和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在1960年7月苏联专家全部撤走之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要经济、军工项目大部分已完成,为中国工业化打下了基础。同时,中国成为苏联机器设备的重要市场和大量农产品、轻工业品以及战略物资的重要供应国。

3. 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立场基本一致,行动密切配合,成效显著。比如在中国抗美援朝战争中,苏联通过贷款方式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和空中支援,有助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把美国为首的14国组成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从而实现了停战,保卫了远东与世界和平。又如,毛泽东1957年11月第二次访问苏联,出席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和赫鲁晓夫主持召开的12个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以及64个共产党、工人党领导人会议,会议发表了纲领性宣言,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推到高潮。

即使在黄金般的密月时期,中苏在一些问题上已出现意见分歧,例如中共对赫鲁晓夫在1956年苏共20大闭幕后不经与各国共产党商量就作关于反对斯大林个人迷信的秘密报告表示不满。

(二激烈意识形态大辫论的10年(1960——1969)

这期间的主要特点是:中苏两党围绕对斯大林功过的评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和对美国为首的西方的政策进行公开的大辫论,突出表现在以下事件上。

1. 1960年4月,中共在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之际发表了《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不点名批判赫鲁晓夫1956年关于反对斯大林个人迷信的秘密报告及其奉行的修正主义路线。1963年7月,邓小平率中共代表团前往莫斯科与苏斯洛夫为团长的苏共代表团就意识形态分岐问题进行会谈,会谈还未结束,苏共中央就于7月14日发表了给苏共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公开信,将中苏分歧全面公布于世。接着,从1963年9月至1964年7月,中共对苏共这一公开信发表了9篇批判性文章,俗称“九评”,系统批判“赫鲁晓夫修正主义”,正在准备发表第10评时,赫鲁晓夫与10月14日被赶下台。

2. 取代赫鲁晓夫的勃列日涅夫继续奉行前任的对华政策,从意识形态分歧发展到国家关系恶化。从1960年起中苏边境地区不断发生武装摩擦,直到1969年3月在乌苏里江中国一侧的珍宝岛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苏方失利;8月,苏方又在中国新疆裕民县铁列克提地区进行武装报复,造成中方大量人员伤亡。

(三)全面对抗10年(1970——1979)

这期间的两国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即从起初的友好结盟经过意识形态分歧发展到互相敌对的全面对抗。1969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双方都指责对方成了“战争危险的策源地”,苏联对中国实行战略包围,中国一方面加强内部御敌,另一方面从外部实施突围。以下事件反映了当时的这一局面。

1.在中国北面,苏联沿中苏、中蒙边界部署百万重兵和苏联三分之一的导弹,军事领导人扬言要对中国进行核打击,严重威胁中国安全。在西南方向,1970年苏联支持印度肢解中国盟友巴基斯坦;在西面,1979年苏联入侵中国邻国阿富汗;在南面,1978年苏联与越南签署军事同盟性质的《苏越友好合作条约》、支持越南入侵中国友邦柬埔寨。

2.中国在国内实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备战战略,积极搞“大三线”建设,大批工厂和企业从东北以及东南沿海地区迁移到内地,随时准备迎击来自北方的侵犯。

3.在国际上,苏联在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的同时动员其支持者一同反华。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鉴于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苏美矛盾大于中苏矛盾,中国的外交政策从此前的既反美帝国主义又反苏联修正主义调整为联美抗苏,以从外围突破苏联的战略包围。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20多年的对抗,中美的接近促成了中美苏大三角的世界战略格局。

走向关系正常化的10年(1980——1989)

尽管中苏陷入舌战甚至兵戎相见的对抗局面,但是双方都不希望两国关系失控而滑向真正的战争,小心保留着沟通渠道。进入80年代,双方国内局势发生了有利于改善关系的需要和环境,经过双方共同努力,消除了中国提出的“三大障碍”,1989年5月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其结果极具戏剧性,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几个结点充分说明这样的结果。

1.1969年3月和8月,双方边防部队分别在界河黑龙江上的珍宝岛和新疆铁列克提地区发生武装冲突后,两国都不希望扩大事态。同年9月,苏联总理柯西金在河内出席越南领导人胡志明葬礼后绕道前来北京,周恩来总理到北京首都机场同他就维持边界现状、避免武装冲突、双方武装人员在争议地区脱离接触、举行边界谈判等问题达成临时性谅解。10月,两国副外长就边界问题展开了谈判,这样就把兵戎相见的武装对抗拉到外交人员的谈判桌前。

2.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国内工作转为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强调在和平共处基础上同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1979年4月3日中国政府正式通知苏方,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80年期满后不再延长,同时建议双方就改善国家关系问题举行谈判,受到苏方的响应,当年就在莫斯科开始了第一轮谈判。进入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国际环境恶化,也需要改善对华关系。勃列日涅夫1982年3月特意到中国西部邻近名城塔什干发表关于改善对华关系的讲话,中方立即作出正面回应。当年10月两国就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问题举行副外长级政治磋商,主要围绕中方提出的消除影响两国关系的“三大障碍”问题进行谈判。

3.1982年11月至1985年3月,苏联接连3位最高领导人去世,各国纷纷对苏联开展“葬礼外交”,我国派时任外长黄华、副总理万里和李鹏分别出席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连科的葬礼,同其继任者接触,就改善两国关系互相传递积极信号。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11日上台后更趋积极,1986年7月到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发表了有利推进双边关系正常化的讲话。随后经过双方认真谈判,苏联先后从阿富汗和蒙古撤军,促使越南从柬埔寨撤军,“三大障碍”得以消除,两国关系正常化水到渠成,为两国举行高级会晤创造了条件。1989年5月15至18日戈尔巴乔夫正式访华,是苏联领导人时隔30年首次访问中国,5月16日邓小平同志与他会晤,本着“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宣布中苏关系正常化。1991年5月15至18日江泽民总书记回访苏联,此时离苏联解体只有7个月,访问取得成功,使正常化的两国关系得以向前发展。

 

  二、顺畅发展的30年(1990——2019)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是苏联的法定继承国,中苏关系就自动演进为中俄关系。自1989年关系正常化以来的30年间,两国关系的最大特点是,无论两国领导人如何更替、无论两国国内局势如何演变,也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俄关系都一直向前,发展成为互信程度最高、协作水平最高、战略价值最高的大国关系和当代世界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正在这一新的起点上开启了向更高水平、更大发展的新时代。这是怎样做到的?

(一)高瞻远瞩的战略抉择:永远睦邻友好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中俄都面临新的国内外严峻局势。双方从两国人民友好的长远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出发,就双边关系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历史性的战略抉择,就是“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新型的正常睦邻友好国家关系,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这一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为中俄关系的顺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摒弃冷战思维,不以意识形态划线,着力务实合作

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急切奉行融入欧洲——大西洋共同体、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这一关节点上,中方从一开始就对俄方表明中方的清晰立场:在处理与外国的关系时,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而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国家之间关系。这是中苏关系正常化时发布的联合公报的核心内容,俄方对此表示赞同。中苏关系演进为中俄关系后,中俄两国无论国内外局势如何变化,都尊重彼此对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选择,从不干预对方内政,把精力投入到务实合作,发展平等互利的国家关系上。这一原则立场经住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三)力排各种干扰,致力推进双边关系不断提质升级

政经体制与苏联相似的中国不得不考虑如何避免苏联解体的命运在中国重演,同时十分重视与俄罗斯建立稳定健康的睦邻关系,当时俄罗斯一些政治精英对中国有不少微辞。然而,头脑清醒者还是占上风,叶利钦总统从一开始就在对华问题上持谨慎而积极态度,在力争融入西方的同时,也致力于搞好与中国的关系,以下三件事表明了叶利钦总统的这一立场。

1992年12月中旬俄罗斯政府被迫改组,在政府改组尚未完成之际,叶利钦总统力排众议,坚持按预定时间于12月17日访华。尽管他因为国内原因被迫提前回国,还是签署了中俄联合公报等多达20多份合作文件,宣布中俄互视为友好国家。这次访问对叶利钦总统产生了深刻的良好印象。他在回到莫斯科机场回答本记者问说,“这次访问时间虽然短暂,但取得圆满成功”。从叶利钦总统首次访华起,中俄领导人就交往频繁,不断增强互信,推动双边关系快速向前发展;1994年提升为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发展成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5年里中俄关系接连上三个台阶。2001年双方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法律形式确定中俄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2011年两国关系上升为 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访俄,与普京总统会谈,就两国关系的发展达成共识,发表了《中俄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规划了持续推动中俄关系发展的蓝图。

(四)建立健全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各部门首长会晤机制

近30年来,两国元首会晤次数之多,合作水平之高为世界各大国之最,仅习近平2013年3月担任中国国家主席至2019年6月就已与普京总统会晤31次,其中一半会晤在出席重大国际会议期间进行。国家元首高频次、高效率的会晤引领双边关系不断向前发展。此外,还建立了两国政府首脑和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来落实国家元首确定的合作项目。

(五)彻底划定边界为发展中俄关系消除最大障碍

在中苏关系紧张年代,两国边境地区大小纠纷甚至冲突不断。1989年5月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从1990年下半年起,经过几年磋商,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元首于1996年4月在上海共同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1997年4月又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根据协议建立了联合监督机制,每年例行监督检查。经过与四国的多轮谈判,本着历史的、现实的状态和互谅互让精神,中哈(边境线长1700公里)于1998年,中吉(1096公里)于1999年,中塔(497公里)于2002年,中俄(4300公里)于2004年最终划定了边界并签署了双边政府间边界协定。

边境地区的军事互信与裁减军事力量的措施和边界的划定,不但从根本上促使昔日纠纷频扰的边境地区转而成为安定、祥和与共同发展的地区,而且有力推动双边关系全面发展。

(六)不断拓展务实合作,增强战略协作基础

随着务实合作的不断拓展,中俄关系中曾有的所谓“”政治热经济冷”的局面正逐渐转变为“政治热经济也热”的新局面。双边贸易额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年15亿美元左右增长到2018年超过1000亿美元,2019年超过1100亿美元,正向2024年实现2000亿美元的目标迈进;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俄罗斯头号贸易伙伴国和第一大旅游来源国,俄罗斯已成为中国最大石油供应国;经贸关系正从商品贸易向服务、科技、金融、投资、跨境电商等多领域拓展。除机电、油气等大型企业间的合作外,中小企业和两国地区之间的合作正迎来更大发展。

(七)军事交流和军事技术合作推动双边关系提质升级

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全面中止军事交往和全面军事技术封锁。从那至今,俄罗斯是与我国进行军事交往最频繁的国家,也是对我国提供先进的军事装备的主要国家,对我国军队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俄高级军事领导人互访,交流军队建设情况。从2002年起双方每年都举行规模不等的联合军事演习,演习的规模和地域不断扩大,海上联合演习的地域已扩展到日本海、东海、南海、地中海、黑海、波罗的海、阿曼湾;在军事技术合作方面,俄已向中方提供苏—27,苏—35战机以及s—300和S—400防空系统等。为接收俄军事装备,中方已派大批学员到俄罗斯培训。尤其是,在美国宣布1987年签署的苏美《中导条约》2019年8月2日失效后,普京总统与2019年10月宣布,俄罗斯开始协助中国建设导弹袭击预警系统。这一合作无疑将提高中俄军事合作水平,也是两国高度信任的体现。

(八)增进相互信任,照顾彼此关切

中俄关系不断向前发展过程中不时伴有辣手的涉及对方重大关切的敏感问题,但双方都从维护战略协作关系的大局出发,在不能表示支持时都理解对方而不是妨碍对方采取符合其核心利益的行动,有时还给与对方侧应,例如在我国关切的钓鱼岛、南海等问题上,俄罗斯关切的阿布哈兹、南奥塞梯独立问题以及克里米亚归并俄罗斯问题上就是这样处理的,双方虽然都有所不满足的心境,但也相互理解而不相互报怨,不因此而影响两国关系。

(九)密切国际战略协作,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中俄在国际事务中不断增强战略协作,以维护和加强世界和平与稳定、公平与正义,共建共同安全,是当今世界局势的一大特点,也是新型大国关系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典范。在全球治理的问题上,中俄理念吻合,相互进行有效战略协作,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中俄就重大世界问题和地区问题一直保持密切沟通,在大数问题上持相同立场投相同的票,反对未经联合国批准对其成员国使用武力,有力地阻止局势恶化,维护了世界和平与稳定中俄发出了关于建立各国共同安全的心声反对单极世界主张多极世界,加强而不是削弱全球战略稳定,反对美国在欧洲和亚洲靠近中俄边境的国家和地区部署反导系统。中俄谋求共同发展,合作多赢。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同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的“大欧亚伙伴关系”倡议并行发展,将推动欧亚地区以及世界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三、                      深刻启示

第一,深刻认识和牢记“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的历史教训。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双方都花费大量精力、人力、财力和物力搞激烈辩论和对抗,错失去20年的发展机遇,其后果教训深刻,不可忘记。正是在此期间西方各国获得大发展,亚洲还兴起了“四小龙”。最近30年来,正是中俄互相理解、不断提高合作水平,双方都受益良多,。这一深刻教训必须牢记、不可忘记。

第二,必须坚持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根本原则中苏关系与中俄关系的性质不同:前者虽然是同盟关系,等级高于后者的伙伴关系,但这是不平等的老大哥与小兄弟关系;而后者是平等互利的伙伴关系。苏联解体后中俄始终坚持平等原则发展两国关系在这样的原则基础上中俄逐步培育起解决分歧和矛盾的能力和机制,边界问题的解决能源合作的成功等都是基于这样的原则,互相信任推动建立起完备的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政治合作机制,只有高度政治互信才能不断推动两国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持续发展。

三,必须坚持“五不原则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不搞国家关系意识形态化、不受外部因素干扰。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两国从长期交往历史中的经验总结最近30年的实践表明,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中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深入发展。同时,虽然两国都奉行“结伴不结盟”的方针,但是,两国关系向上发展不封顶,将提质升级到更高水平,不局限于什么具体形式,只要符合双方安全、发展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中俄关系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曲。

四,必须深信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强大的内生动力

战略是出自两大本身需要,具有动力一是国家安全所需。长达4300公里的共同边,确保政权安全和国家安全是共同需求二是经济发展所需中俄都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经济互补性强,且潜力尚充分发挥特别“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与“大欧亚伙伴关系”倡议并发展的推进,将给两国经济合作带来更多可能性三是国际合作所需中俄是美国的主要遏制对象国,必须合作反对美国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霸凌主义。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俄罗斯也要实现复兴强国梦中俄为实现各自战略目标,为营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必须相互协作,增强全球战略稳定,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必须充分认识增强中俄战略协作对双方及世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无论中俄各自发展到什么程度,推动中俄关系在历史新起点上开启向更高水平更大发展的新时代,对国和俄罗斯均具有长期不可代替的地政治安全和地缘经济意义。

俄罗斯是中国最大邻国,又是横跨欧亚的世界第一领土大国,第一自然资源大国第九人口大国,还是位于世界前列的科技大国文化大国和政治大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这样民族特性很鲜明的大国不可小视。必须看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俄罗斯对我国具有更大的政治安全和经济意义,中国对俄罗斯重要性亦然。因此,两国战略协作关系持续深化并非权宜之计,而是有稳定性和长期性。互信和尊重始终考虑对方核心利益,是中俄关系的政治基础不可动摇的则。

第六,排除一切干扰力求将中亚地区建成中俄中国中亚中亚俄罗斯三方的合作共赢区或者命运共同体。最近30年来关系直线上,除双边关系顺发展,中地区合作发挥了特殊作用中亚5国3中国邻国4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无论一带一盟对接,还是一带一路倡议与大欧亚伙伴关系”倡议协调发展都绕不开中亚地区可以说,中亚地区是中俄实施这两大倡议的中枢地区,必须探寻出一条合作共赢之路既要充分考虑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利益,也要考虑俄罗斯的利益以使三方持续合作共赢

 


[1] 万成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创建时间:2020-12-24 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