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再赴华盛顿:乌克兰危机的大国博弈与战略转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
叶天乐 王歆艺
国际格局深刻调整之际,乌克兰危机迎来大国博弈的关键节点。8月1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华盛顿之行,既是一场外交突围,也反映了冲突各方在战略层面的复杂考量。此次访问与半年前因着装问题引发外交风波的那次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正式与务实姿态。
会谈不仅有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芬兰等欧洲多国领导人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和北约秘书长出席,还在结束后促成了美俄乌三方会谈的初步框架。此次访问发生在8月15日阿拉斯加美俄首脑会晤之后,标志着乌克兰在被排除于阿拉斯加会谈后努力争取不被排除在谈判进程之外。泽连斯基此次外交行动采用了“单边+多边”的创新形式,体现出乌克兰在大国博弈中寻求主动权的战略意图。
阿拉斯加会晤映射出美俄战略博弈
2025年8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举行俄乌战争爆发后首次元首会晤。尽管会晤未达成实质协议,但普京通过外交博弈实现了多重战略目标。普京自2015年以来首次踏上美国领土,且在国际刑事法院通缉后首次访问西方国家,本身就是一次外交突围。
会晤次日,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了会谈的五项关键成果,其中包括美俄最高级别会晤机制的重启,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普京在会晤中清晰阐述了俄罗斯对于结束乌克兰冲突的立场和条件,有助于美国更清晰地了解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红线和诉求,从而降低误判的风险。
特朗普政府秉持现实主义促和策略
特朗普政府的乌克兰政策呈现鲜明特点。从拜登政府时期的“赠送”武器转向“出售”武器,并提及派遣美军参与乌克兰维和任务的可能性,标志着美国对乌援助政策的重要转变。特朗普在阿拉斯加会晤后表示,他倾向于寻求一份“全面和平协议”,而非仅仅“临时停火”。这一立场颠覆了乌欧坚持的“先停火、后和谈”共识,暴露出其以施压促快速解决俄乌冲突的战略意图。16日其在社交媒体宣称:“结束冲突的最佳方式是直接达成和平协议而非停火协议”。
泽连斯基逐步务实的外交转型
此次访美,泽连斯基着装变化反映了乌克兰在国际舞台上寻求合法性与尊重的心理博弈。此前,他的军装形象一度成为抵抗精神的象征,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泛同情与支持。
然而,在外交场合,这种着装可能强化其“战时领导人”的单一标签,限制其在和平进程中的谈判空间。据媒体报道,白宫方面要求泽连斯基穿得正式一些,这不仅是着装礼仪的改变,更是乌克兰试图摆脱“战时受援国”单一形象,向一个成熟、稳定的主权国家转变的信号。泽连斯基此行从着装的改变到对“购买”武器的感谢,再到接受“先双边后三方”的谈判路径,无不体现出其在复杂国际格局中的务实与灵活。
乌克兰难掩战略困境
此轮俄美欧乌系列互动,乌克兰成为博弈最大输家。特朗普在会谈中直言对乌援助从“赠送”变为“出售”,要求乌方默认领土变更。泽连斯基面临两难选择。若接受协议,需放弃顿巴斯主权,以“准北约地位”换取美欧模糊的安全承诺;若拒绝,美国将断供武器,乌军现存装备持续减少,防御将难以为继。更为严峻的是,在战场上乌军已经愈发艰难。就在俄美领导人阿拉斯加会晤后不到24小时,基辅遭遇俄军新一轮猛烈攻击。8月23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的战报称,俄军继续向乌克兰军队防御纵深地带推进,控制了顿涅茨克地区的两个村庄,并在多处居民点击败乌军。
欧盟战略焦虑挥之不去
阿拉斯加峰会后,法国、德国及欧盟均表达了对美俄“绕过乌克兰与欧洲”的忧虑。欧洲媒体表示,如果美俄沟通形成双边主导格局,欧洲在安全议题上将被边缘化。欧洲的焦虑源于被排除在阿拉斯加峰会之外。美俄闭门协商乌克兰命运,再现了“强权政治”的传统剧本。当特朗普宣称“直接达成和平协议”时,欧洲坚持的阶段性谈判进程与长期安全保障设计面临被架空风险。法德等国深知,没有欧洲参与的和平协议执行机制,将导致两个危险后果。一方面,安全担保可能沦为纸上谈兵;另一方面,乌克兰问题最终仍将反弹为欧洲安全危机。
通往和平的道路依然充满着不确定性。欧盟的战略自主觉醒、特朗普政府政策连贯性、俄军战场态势、将共同决定冲突走向“冻结”抑或“解决”。乌克兰危机正处于关键转折点,各方在战略利益重组中争夺主动权,而不是单纯追求“最终达成”和平协议。在这场大国博弈中,乌克兰的命运仍然悬而未决。
(责任编辑 疏林)